技术路线3.0,2040年中国汽车会是什么样?

“结构更加完善,视野全面提升”编辑甄瑶|李国政监制 |邦宁工作室(gbngzs)15年后中国汽车工业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来看看预期的结果。到 2040 年,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销量将继续占新车销量的约三分之一。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85%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80%。 L4级新型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高级网联智能汽车开始进入市场……10月22日下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32届年会暨展览会在重庆开幕。会上,中国汽车工业空气技术协会会长张金华公布了《新能源与节能汽车3.0技术路线图》(简称技术路线图3.0),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15年的发展路径。从筹备历程来看,迄今为止的所有技术路线图都充满了权威性和专业性。 “这是一份由多个部委、2000多名专家委托、历时18个月研究共同编写的高水平设计文件。”张金华介绍,技术路线图以《中国制造2025》为基础,从2016年的1.0版本,到2020年的2.0版本、2025年的3.0版本,每一次迭代都对应着行业的一个发展阶段。其中,1.0版本为电气化奠定了基础。 2.0版本推动更深层次的技术。 3.0版本聚焦全球竞争,与2040年长期目标相辅相成。从核心内容来看,3.0版本技术路线图有三项重要进展。首先,扩大了时间维度。从第在2025-2035年目标的基础上,增加2040年目标,形成短、中、长期目标的完整链条。二是结构更加完善。 “1+5+26”三层体系提供节能、新能源、智能电网。它能够实现覆盖网络连接三个核心领域的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技术路径。 “1”是指总体报告,“5”是指五个技术组,“26”是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系统等26个主题的第一卷。三是全面愿景更新,首次将产业发展与全球变革深度对接,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将从本土创新转向全球协同创新,在技术标准、产业链设计等方面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01 内燃机不会消失。目前,p我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已超过40%,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三大技术领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必须明确的是,这场讨论不是技术层面的对决,而是不同使用场景下选择最佳方案的游戏。未来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的主要能源。预计到2040年,三分之一的汽车仍需要内燃机作为能源或能源。同时,内燃机将在2030年普遍达到混合化,预计2030年后传统纯内燃机汽车的比例将大幅下降。张金华的演讲在这方面得出了重要结论。技术路线图3.0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趋势,并在三个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标维度:收入、能源消耗和技术。首先,我们来看看销量。金额的百分比。到 2040 年,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将占新车销量的约三分之一。到 2035 年,传统动力乘用车将实现完全混合动力。到2040年,混合动力商用车预计将占新增传统动力商用车销量的65%以上,小功率商用车的渗透率预计将提高,零碳排放超过15%。以下是耗电量标准。混合动力乘用车车型平均油耗将在2030年逐步降至4.5升/100公里,2035年达到4.0升,2040年进一步降至3.5升。第三是技术方向。汽车节能技术聚焦三个核心:能源多样化、能源效率最大化和控制方式智能化。一个其中,专用混合动力发动机最高效率超过48%,零碳燃料与常规动力相辅相成支撑多动力系统,减重技术使多材料混合结构设计成为中心方向,智能技术使能源管理整体动态优化。 ▍02 新能源占比80%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再创新高,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尤为迅速,销量从2020年的不足140万辆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近1300万辆,市场份额从5.4%跃升至40%以上。 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势头将保持强劲:新能源占比将超过46%,增速将达到35%左右。新能源汽车会从无形的存在到几乎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les,未来会成为市场的绝对中流砥柱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到2040年,渗透率平均将超过80%,其中乘用车将超过85%,商用车将超过75%。”张金华预测。在此形势下,电动汽车将占据主导地位,而燃料电池汽车将在重型商用车脱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40年,预计将达到100万辆和100万辆的产量水平。 约400万辆汽车。炸药市场的增长得益于精确设计和技术路径的不断迭代。在电动电池领域,行业已形成高比能量、高性价比的并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场景和产品定位灵活选择。关于其主要技术指标来看,技术路线图3.0十分明确。搭载前沿技术的典型A级新能源乘用车,到2030年百公里电耗将更低。能源消耗效率持续提升:能效下降到10千瓦时以下,2035年下降到9.5千瓦时,2040年进一步优化到9.2千瓦时。电池技术的进步更加令人期待。目前传统的液体电池正在逐步升级为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全球都在关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0年进入小规模产业化阶段,但能否达到500Wh/kg的预期性能还有待观察。到2035年,固态电池预计将在全球得到广泛采用,其综合性能、成本和环境适应性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动力总成领域也充满了新闻。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集中式电驱动系统实现机电深度集成以优化质量,分布式电机系统与智能底盘深度耦合,通过机电耦合组件的结构创新实现性能提升。业内预测,分布式驾驶将在2035年左右成为电动化的关键驱动方式,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能源效率。从市场数据到技术项目,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似乎已经清晰。 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将达到70%左右,2035年超过80%,2040年达到85%以上。 ▍03 2040年“开车不用担心”。今天,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日益普及,我们正在走近未来的驾驶,在这里,我们将不再担心驾驶的问题。不再需要自己开车。什么时候会发生?不同阶段的“智能驾驶”是什么样的?从发展阶段来看,2030年将是关键转折点。根据中国汽车技术协会的相关裁定,到今年,乘用车L2级组合驾驶辅助将基本普及,商用车L2级普及率预计将达到50%左右。另外,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业界对2030年高度自动驾驶渗透率的共识不高,但当年将是高度自动驾驶大规模产业化的“深搜时刻”,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预期的。在具体技术部署场景上,2030年将取得重大进展,城市道路支持L3级条件自动驾驶,L4级高级自动驾驶将实现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停车场等高频场景的通行,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性能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每次道路发生事故前的行驶距离为100万公里,市区行驶条件处于最高水平。 500,000 公里/出发。到2035年,超过70%的乘用车将拥有L3或L4级自动驾驶。前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城市道路),汽车可以自行处理大部分情况,只有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才需要人来接管。后者是汽车可以在更多场景下自主运行。商用车也进步很快,超过85%的商用车实现了L2级以上功能,超过35%的商用车实现了L4级功能。公交车和物流车等车辆将首次实现自动驾驶。届时,每年L4级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00万辆。到2040年,我们将不再需要担心驾驶,几乎所有新型智能网联汽车都将能够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高速公路上,您将能够比专业驾驶员更可靠、更安全地驾驶您的汽车。他们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效率都比职业司机更好。更令人惊讶的是,L5级自动驾驶汽车也将开始推出。这意味着汽车可以在任何驾驶情况下完全自动行驶在路上,而人只需成为一名乘客。其背后的技术也得到了更新。未来,汽车将依靠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也会与道路和云系统协同工作。在检测路况和做出决策时,您也会变得更聪明、更安全。 ▍04当前,随着技术系统的发展,汽车行业正处于移动智能化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在“第十二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暨智能网联汽车主论坛全体会议”上,东风汽车原总裁朱延峰认为,在智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伟大的技术模式和工人的推动下,汽车与技术深度融合,功能正在加速落地。它的定义正在从个性化交通扩展到第三生活空间,再到温暖的情感伴侣和移动智能,其含义也越来越丰富。根据技术路线图3.0,未来15年,汽车共性支撑技术将聚焦四大核心领域,推动汽车从交通向移动智能升级,实现跨领域融合与转型。n 通过智能和集成。这四个核心领域的技术演进方向如下:一是具有可重构、模块化、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底盘,提供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的面向服务的功能单元。二是电子电气信息架构,实现集中式整车、云端架构。大规模计算在云端完成,全面支持算力灵活分配。三是汽车芯片支撑从通用人工智能到超级人工智能的跨越,进一步提升关键芯片的集成度、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四是车载操作系统具备原生AI能力,实现车路云协同一体化和智能自适应,满足15级智能驾驶车辆和L4级智能座舱的技术要求,并与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无缝互联。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技术群进行了重构,首次成为专业技术体系的先行者。如何评价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该评价方法从要素、环节、分类三个方面构建了框架,为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技术路线图3.0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少数企业将能够达到智能工厂的水平。到2035年,少数行业或许能够迈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到2040年,40%的企业达到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真正实现人、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模式。路线图3.0是业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快速回应了当前业界的担忧。同时,在技术变革动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们借助行业共识,明确未来15年的创新发展方向。从1.0到2.0再到3.0,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汽车产业的计划,不仅将改写中国汽车市场格局,还将推动中国跻身世界汽车强国前列。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社交网络用户上传并发布。 l 是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